
最近的国际局势越来越紧张股市配资风云,德国媒体指出,中美现在讨论的重点,已经不是怎么避免战争,而是在猜这场战争可能什么时候、因为什么爆发。
连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都警告,如果真打起来,全世界都要跟着遭殃。中国方面也明确表示,已经为各种极端情况做好准备。
可以说,双方都在亮底牌、摸红线,局势一步步逼近临界点,任何一个意外动作,都可能让局面彻底失控。
特朗普今年一月二十日重新入主白宫后,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启对华贸易战,而且比上一次更猛更急。
关税涨得像坐电梯一样,二月加10%,三月翻倍到20%,四月干脆飙到60%,这速度让企业和市场都措手不及。
展开剩余85%五月,特朗普直接在推特上宣布,绝不撤销关税,一副要打到底的姿态,中国方面回应也很干脆,外交部四个字:“奉陪到底”,就这样,这场贸易较量一路升温。
十月十日,美方宣布从十一月一日起,再对中国商品加征100%的关税,有些商品的综合税率甚至达到130%。
这数字意味着,进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几乎贵了一倍多,结果,消息刚出三个小时,美国股市就崩了,标普500暴跌,市值蒸发约7000亿美元。
税基基金会测算,这场贸易战让每个美国家庭一年要多掏1300美元生活成本,企业界更是急得跳脚。
五月初,耐克和阿迪达斯罕见地联名写信给白宫,说这关税让他们“难以生存”,沃尔玛也私下游说,希望部分商品能豁免关税,但特朗普团队全盘拒绝。
于是,这根原本想甩向中国的“大棒”,绕了一圈先砸在了美国自己头上,生产成本飙升,市场动荡,消费者买单,事实证明,这场高举的经济武器,就像一枚回旋镖,出手狠,反噬更狠。
中国面对这波关税进攻,并没有被打乱阵脚,反而冷静出牌,直指美国的要害,稀土,五月六日,中国开始减少稀土出口,到了十月十二日更升级,连稀土相关技术和设备也被列入出口管制。
美国的稀土依赖有多深?九成以上从中国进口,而全球九成的稀土精炼和分离能力都掌握在中国手里。
美国不是没想过自建工厂,但一算账,建厂周期起码五年,环保成本高得离谱,根本不现实,更要命的是另一张牌,医药原料。
美国药品消费世界第一,可很多基础药物的原料像青霉素、阿莫西林,全靠从中国进口,2020年疫情时,美国就尝过药品短缺的苦头,现在一旦失去中国供应,整个医疗体系都可能瘫痪。
特朗普想靠印度“救场”,结果发现印度的制药业也依赖中国,八成的原料药来自中国,美国药企尝试自己建厂。
但从审批到投产要两三年,成本还要翻几倍,事实说明,经过几十年深度融合的全球供应链,不是靠几条命令就能拆开的。
中国这一手稳、准、狠,让美国发现自己打的不是别人,而是整个全球产业体系的神经,想完全摆脱中国,谈何容易。
在这场中美对抗中,最难过的不是两国政府,而是那些被迫“选边站”的国家,澳大利亚就是典型的两难,它一边掏巨款买美国核潜艇,向华盛顿示好,另一边又得靠对华出口铁矿石和农产品撑经济。
菲律宾更尴尬,既允许美军进驻基地,又积极拉中国投资,两边都不敢得罪,欧洲也陷入了纠结。
德国原本想当调停人,但发现中美都不让步,最后只能自认无力,于是,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开始反思,决定加强自主研发和欧洲内部军工合作,逐步减少对美国武器的依赖。
新兴市场国家也在重新权衡,拉美地区的调查显示,他们越来越倾向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,美国的影响力正在减弱。
中美博弈让他们不得不卷入一场本不想参与的地缘政治争斗,而台湾则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,据日本媒体十月十二日报道,由于大陆的持续压力,台湾与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日本等国的贸易谈判几乎停摆。
现实再次证明,在大国的博弈棋盘上,小国家和地区往往没有太多选择,只能被动随波逐流,中美的每一次交锋,都会在这些国家身上投下阴影,让它们在夹缝中艰难求生。
今年的局势已经说明,想在经济、科技或安全上搞“脱钩”,最后都会带来反效果,贸易战没让谁更强,只是让市场更乱、企业更难、成本更高,军事对抗也让国际合作停摆。
各国的经济和安全早就绑在一起,谁出问题,大家都得跟着受伤,现在最关键的,不是比谁更强硬,而是看各方有没有足够的理性,去停下升级的脚步,让局势重新回到可控的轨道上。
信息来源:发布于:河南省联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